無障礙空間朝著文明的方向前進
國務院法制辦日前發布了《無障礙建設條例(徵求意見稿)》,並公開徵求公眾意見。針對很多盲人朋友關注的導盲犬能否上飛機的問題,徵求意見稿擬規定,殘疾人可以按照國家規定,攜帶有識別標誌的服務犬出入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
《無障礙建設條例(徵求意見稿)》擬規定導盲犬可乘公共交通工具,是件很為盲人朋友著想的好事,也是相當留意社會變化的體現——放在許多年前,大部分人可能還不知導盲犬為何物,如今情勢變了,都有“世界導盲犬日”了,前天就是。
無獨有偶,去年,在幾乎同樣的時間段內,上海與南京的媒體也做了無障礙設施使用不便或缺乏的報導,看來這仍是普遍現象。
城市道路隨處可見盲道,但盲道上總有不長眼的汽車“卡位”;地鐵內有家用電梯,但總有不開的時候,也不知道找誰來開;公共汽車上人們會給有需要的人士讓座,但有的司機起步、剎車頗有豪俠範兒,一般人都站不穩,何況身體不便的朋友?
所以說,社會其實不缺文明的趨向,卻總缺少文明的深度。升降機人性化如果只是表面化的話,意義何在呢?還是回到導盲犬的話題上來,在有了條例保障之後,公共投入的加大必須跟進,導盲犬的培訓、為經濟有困難的盲人朋友提供費用減免,都需要政府與社會的有力支撐。
社會一直朝著文明的方向前進,不獨對盲人朋友,針對其他有需要的人士的無障礙設施、條例也在不斷修建、設立,以人為本的理念畢竟開始被社會所關注了。
但樂觀中也有不樂觀的。以媒體報導的瀋陽為例,全市5.7萬視殘人,只有兩隻導盲犬。這種犬隻的培訓費用,雖然從早期的15萬元降到了10萬元,但仍然價格不菲,且培訓週期長達8個月,數量很少,因此尚不能為絕大多數視殘人提供服務。所以解決了“導盲犬能不能上飛機”的問題後,最窘迫的問題是:導盲犬在哪?拓展到無障礙措施領域就是:措施有了,服務怎麼保障?
無障礙措施的存在,應是持續性而不是一次性的。 2008年,地鐵安裝了地面直升電梯,轉年又實現了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化。但是在去年,當地媒體報導,這些設施雖齊備,使用卻不靈便,“無障礙設施呼叫系統”啞了,“爬樓梯機器”取用不便,速度也慢。雖然工作人員態度不錯,幫助有需要的朋友上下地鐵、樓梯,但一是有媒體跟踪報導,屬於個例,二是以人力去抬升降椅,不可能做到全天候,樓梯升降椅因此還是要回歸設施的輔助。既然如此,就必須解決使用不便的問題。
現在的城市交通雖然越來越發達,但道路狀況也越來越複雜,如果包括導盲犬在內的無障礙空間的應用,不能行之有效的話,對於有需要的人士而言,他們的出行反而因城市的進步而受限,這豈不是一個笑話式的悖論?這個問題,對我們這座在大力發展地鐵以及其他公共交通的城市而言,也有相當的思考空間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